2003年,雙鍋公司在廠內建起一座文化小樓,在一樓200多平方米的大廳內建起了文博館的展廳。
展廳涇渭分明,古今兩大部,在現代燈光、櫥柜、圖板的鑲襯下,閃爍著古代和現代文化交融熠熠光輝。
公司企業文化展板,文字、圖片全部噴繪制作,赫然醒目的公司發展簡介,不能不使參觀者對雙鍋股份公司的創造和發展發出由衷的贊嘆。
企業在1958年嶺西創建時,僅為一家合作性質的鐵木社,1960年遷至寶山礦。其間生產過羊角錘、瓦刀、手搖風輪、民用爐具、氨壓機等產品,1978年才開始生產立式手燒鍋爐。廠名也數次更改,鐵木社后用過起重機廠、鉚焊廠、鍋爐修造廠等廠名。1985年由寶山遷到離市區幾公里的窯地,改名鍋爐廠、翌年建鍋爐總廠。嗣后在廠長馬成果的帶領下,由“攀高結貴”起步,從“引進消化,移植創新”入手,逐步提升自己的創新實力和比重,先后開發成功了SHW、SZL、QXXW等24個系列210多種規格的新產品,從此步入發展新時期。1998年,又以投資控股的方式將原牡丹江中壓鍋爐有限公司兼并,實現了企業規格的低成本擴張。
在全國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下,由于公司不斷強化企業管理與改革創新,截止1999年末,14年來,工業總產值、實現利稅,分別以年均32.4%和45.6%的速度持續增長,年創工業總產值3600余萬元,年創利稅1524萬元,一躍成為國家C級工業鍋爐生產企業……
公司沿革展板,向人們展示了我市企業改革發展的輝煌縮影。
接下是公司歷年來生產的各種規格鍋爐產品的照片,以及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的分布圖,以及歷年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。廠內歷年決策發展的文檔材料,能反映生產發展真實情況的各種財務帳表,還有國家、省、市領導來廠視察和接見公司領導的珍貴照片。廠歌《雙鍋人之歌》也赫然布展在顯眼的板塊。
看過雙鍋文博館公司企業文博部分,公司企業文化的輝煌成果令人喜悅而激動。
在雙鴨山古代遣址出土文物的展廳里,2000多年前漢魏時期雙鴨山大地的古人生活狀況,不但令我們耳目一新,而且會使我們對地域歷史文化的厚重引以自豪。
在一張經過考古專家數年勘查所做的雙鴨山古城遺址的地形圖面前,使我們看到兩千多年前雙鴨山境內一千多個古城遺址的確切位置,這些古城遺址散布在七星河流域。
在文字及圖片展板下,一排排電光照射的文物櫥柜里,一件件漢魏時期出土文物閃耀著古代挹婁(女真)人的智慧光芒。這些出土文物有陶罐、陶碗、陶盆,有石刀、石斧,玉器、瑪瑙飾物,還有和現代魚鉤頗為相似的鐵魚鉤;還有一只保留得十分完好的古代軍用雙耳銅釜,連考古人員都驚異,這種古代中原軍隊使用的行軍鍋,怎么會神奇地出現在異域的少數民族部落中。
據展板文字介紹,雙鴨山七星河流域古代遺址的挖掘,已進行二十多年,現已發現古遺址一千多處,出土的動物化石、古物已達數千件,連省博物館、佳木斯、鶴崗等城市的博物館,都展出了雙鴨山七星河流域古代遺址挖掘出的文物。
展板上還有一張極其珍貴的照片,那是1971年,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,著名的文學泰斗、歷史學家、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在觀看七星河流域古遺址出土文物的情景。老人家驚嘆注目古文物的表情,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到這些古物的發掘對于我國歷史研究的重大意義。
雙鍋文化博物館,是我市企業文化的創新,是古今文化相互交融、相互依托發展的創新,它為我市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本文來源:中國企業網